闽中伽蓝 ▍紫燕涌莲开禅境
宿燕寺,泉州老君山的一座百年寺院。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宿燕寺的前身名为海岸庵。这里离市区不远,离大海不近,庵名海岸,不知何意。
海岸庵鼎盛之时在宋代,据说修行尼众达五百余,可知当时已颇具规模。惜此后元兵战火延及,寺弃僧散。到了清代,这里早已被杂树野草所覆。乡人杨嘉姑初来潜修时,只能聊借山洞栖身。洞中有燕子筑巢,燕影翩翩从眼前掠过,杨嘉姑见之,视为吉兆。后来,建于海岸庵旧址的这座寺院,便称为宿燕寺。
漫步于寺院一侧的廊道,有一间专为民众施医赠药的诊室令人驻足。诊室的外墙嵌有一面铭文石碑,题为“菲律宾文莲施诊所泉州宿燕寺赠药处缘起”,下署“菲律宾宿燕寺董事会谨识”。及至寺院住持东清姑向我们介绍文莲施诊所的由来,方知在遥远的海外,也有一座宿燕寺,建寺者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文莲姑。
1939年,自幼入山陪外祖母杨嘉姑带发修行的文莲姑,带着弘化他邦的宏愿,也怀着反哺祖庭的深情,凌波渡海前往菲岛。初到时仅租一厅两房供灯奉佛,寺名亦冠“宿燕寺”,以寄思乡之情。在异国他乡,她仍像辛勤衔枝筑巢的燕子,结众化募,积资备材,另辟佳地,新开梵宇。惜因积劳成疾,宏愿初展的文莲姑即舍报西去。此后,文莲姑的表妹慧清姑继任住持,她秉承前任遗志,继续扩寺弘教。慧清姑在菲岛期间师从瑞今法师,法号广仁。广仁法师念及文莲姑生前的济世悲愿,于1979年在寺院创办了一处面向民众的施诊赠药点,名为“菲律宾宿燕寺文莲施诊所”,以志缅怀。上世纪80年代,刚刚打开的国门迎来了回乡拜竭祖庭的广仁法师。她像衔枝归来的春燕,发愿在年久失修的祖庭重建寺宇。至1997年工程告竣,宿燕寺祖庭梵宇增辉。寺内亦设文莲施诊所,为故乡民众施医赠药。更新更美的宿燕寺,赢得信众连声赞叹。
农历每月初七,是宿燕寺的勤佛日。在闽南语里,“勤”与“绕圈”近音,勤佛即绕佛之意。不同的寺院有各自的勤佛日,此为“佛国”泉州独具特色的礼佛活动。文莲诊所创办后,每月初七也成了宿燕寺的“慈善义诊开放日”。由寺院礼聘的医生,在这里为广大患者义诊。医生们为患者把脉问症、开方施药的动人场面,成为宿燕寺的一道特别温馨的人文景观。而在信众们的记忆里,宿燕寺的慈行善举又何止于此。赈灾抗疫、扶困助学、访贫慰老,一桩桩利乐有情的善事,受惠者与信众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怀抱慈心善念的宿燕寺女众修行者,像报春的燕子般为人间送去暖暖的春意。
坐北朝南的宿燕寺,前案峰峦连绵,后背山峦围护,地形状若燕子归巢,这也是宿燕寺之得名的另一种说法。也许正是这样的山水形胜,才使这里呈现出“紫燕涌莲”之妙境。泉州城区附近之名山,以清源、紫帽两山最为高拔。宿燕寺所处之老君山,山虽不高,视野开阔,前可仰紫帽,后可眺清源,雄山入目,颇壮幽怀。这里的清幽之气,也格外令人流连。嘉木漫坡,绿荫满眼,山鸟时鸣,彩蝶频飞。林木掩映间,尚有茶园数亩,为当年杨嘉姑率众所拓,至今仍生机勃发,香气四散。寺院尼众与清修女年年采之,于焙制品饮间,悟茶禅之一味,亦籍此与众结缘。至今,她们仍秉持杨嘉姑开拓的禅风,植树培花,栽薯种菜,洒扫庭除,劳作不辍。就如燕子珍爱自己的暖巢,她们把这座百年寺院,拾掇得格外美丽,格外清爽。
来到弥勒殿,但见正门上方横挂一匾,上书“海岸”两个大字,似是对寺院前身海岸庵那段历史的深情回眸。也许在遥远的古代,泉州湾的海水确曾漫涌至此,海浪曾在老君山前飞花溅雪。不管怎样,涛声已远,海岸不再,但“海岸”二字所蕴藏的禅意,令人揣摩再三。佛家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展示的正是由迷入悟之后所抵达的殊胜之岸。今天,当你站在宿燕寺后山的那座观景亭,市区的大片楼房与街道便进入视线,那里也是一片海,一片奔涌的人海。原来,宛然脱尘之境的宿燕寺,与娑婆世界又贴得那么近。1981年,广仁法师发起捐资修建从市区驱车通往宿燕寺的“宿燕路”,心系家乡的菲籍信众纷纷响应,不但拓出公路直通寺院,还改建了山上的多条台阶路。顺着新修的道路,信众们纷至沓来,爱山者也频频登临。面对红尘人海,怀抱悲心慈怀的宿燕寺,是信众们寄托信仰、安顿心灵的“海岸”,是广大有情众生怡情悦性,养心息虑的“海岸”。
“宿燕”长守,“海岸”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