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农历

佛历 2568 年

闽中伽蓝 ▍灵岩梵钟传慈音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8日 分享到:

 

 

半山腰的这座寺院,因山势险陡,观音殿与大雄宝殿几乎是并排贴着岩壁。

 

观音殿的所在,当年是最大的岩洞。今天虽然外延了墙体,伸展了瓦檐,但大岩洞还在,观音像仍端坐洞中。洞的上方挂一匾,上书:即普陀。看不出那匾是哪个朝代的,显然是年头颇久了。

 

传说,这里最初只是一面岩壁。观音菩萨云游到此,岩壁洞开。

 

老辈人还说,这里是天生的观音穴。无论下多大多久的雨,洞中都不会积水,洞外的那片小土坪,当年也不积不淤。就像雨打莲叶,所有的水都滑走了,那叶子总是清清爽爽的。

 

难怪这里人称即普陀,也就是说,这里的观音,跟普陀山的一样灵。

 

明末,一位不知从何而来的和尚,一眼就看中这岩洞。外敞内深,亦明亦幽,天生的供佛宝地。于是他住了下来,直到终老。他就是向超法师,被奉为寺院的开山祖师。

 

寺名五灵岩,民间有一说,寺院是巧借五块石头构筑而成的。寺院住持通修法师告诉我们,五灵指的是五虎,就是那五座高高耸立的虎峰。

 

 

五灵岩所在的山,因五座酷似老虎的高岩得名五虎山。五灵岩位于二虎与三虎之间的险坡上。倘要沿山路从一虎走到五虎,得费时两三个钟头,最远的“虎”离寺院还很远。法师轻轻一笑,道,都在一座山,不算远。何况我们佛家与虎有缘,有缘了,再远也不远。

 

通修法师十九岁来此削发为尼,在山上禅修数十年,其间还到尼众学院研修七年。她的说法,自有来由。想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曾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布施给陷入饥饿的母虎。十八罗汉之伏虎尊者,也以一片悲心感化了猛虎。虎与佛,缘份深长。

 

向超法师作为开山祖师,他的灵骨被供奉在寺院东南侧的山坡上。墓塔显然是重修过的,何时生,何年逝,何方人,何功业,皆无记述。当地的志书史册里,据说也着笔甚简。想必他是个非常纯粹的出家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他给我们留下的无尽空白,恰恰惹起我们的绵长追思。

 

明末,那是一个世局纷乱不堪的年代。向超法师来此,或许与躲避乱世有关?向超法师选中的这个地方,天然岩洞多多,供佛、吃斋、坐禅、歇息皆有去处。那年头,入山道路弯陡窄细,树挡藤绊,倘想在山上立基造屋,必有许多不便。也许他会在洞内筑间挡风的茅屋,在洞外围圈种菜的篱墙。以洞为寺,只能如此。

 

“纵步灵幽径,危岩半接天。梅香同对酒,雨意共谈禅。眼旷思无地,心闲梦欲仙。月台遥一望,烟火万家连”。同代人留下的这首诗,题为《腊月同游五灵岩》。有了岩寺,寻幽探胜的人也随之来了。在岩洞里修持的向超法师,会不会常与访客谈禅论道?梅香对酒,那是游人之间的放纵,佛家人不宜。酒后的雨意谈禅,那是风雅之士的清兴,以禅佛作食余谈资的场合,向超法师想来也不会参与。能投缘的晤谈或许有,但不会太多。寺院草创,地处高僻,想来香火也不会太旺。山中的时光,大部分该是冷寂的。不过在修行人的心中,飘落洞前的红叶,停落门口的山鸟,皆是访客。自然,常来这里的还有云。

 

五虎山临江近海,江是闽江,海为东海。山下平野,多水田沟渠。丰沛的水汽蒸腾飘荡,多在高耸的五虎山汇集成云。“一百六峰都淹尽,不知何处有僧来。”便是那时常见的情景。和尚什么家资?石头大大小小。禅门有何佛法?白云去去来来。石也多,云也多,足矣。

 

 

诵经之余,法师应该常去山上,采些野果野菜野茶,甚至一气爬上山顶,纵目青山绿水。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便是长广舌。巍巍五虎山,也是一座参佛悟道的大佛殿。五座虎峰,他应该都走过。走过了,他明白了,自己修行的那几个山洞虽然石头多,这座山最轩昂峻拔的石头,便是五座虎峰。我何不把那修行的地方,称为“五灵岩”?寺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方山五片石,巉嶻七千寻。气象衡嵩敌,风云岁月深。”方山,五虎山之别名。古人笔下的五片石,超群出俗。把五虎之灵石纳入此寺,让五虎的灵气聚于此寺,寺院的气象格局就大不一样了。

 

如果五灵岩寺的名字是向超法师起的,单凭这,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开山寺祖,尽管他并没有在那里建起高殿大堂。

 

寺院的一片外伸的岩石下,立有一碑,百来个字,简要勾勒寺院的历史。碑文提及的寺院住持,除了向超,便是照香。她是一名僧尼,也是通修法师的师公,1966年到此拓土兴寺。从向超到照香,中间的数百年时光,寺院几度兴废,香火几度明灭?不知。

 

 

照香法师住持寺院的时候,见证了一件奇事。那是在夜晚,忽有巨岩从山顶崩塌坠落,沿山谷翻滚而下,落于五灵岩一侧的岩石上。这块深夜来访的巨石,今天已被刻上一个大大的“虎”字,据说那是从五虎之一的身上掉下来一块“肉”。石上铭文写着:“五灵岩寺照香师言,此石于一九八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子时从二虎峰岭降落,震天动地,此寺庙有惊无险”。

 

逾千吨的巨石砸下来,没砸到人,寺院的房子被砸去一角,但损失微小。降落的位置也恰当,压在两块岩石之上。有好事者就编出故事,说巨石所压的那两块石头像金蟾,正想下山而去,巨石从天而降,把它们镇住,让它们继续守护寺院。又有人说,那两块石头形同雌雄两鳖,石头落在上面,成为“双鳖守蛋”,寓意此为佛家福地。

 

照香法师合掌称妙,她喜的是,通向寺院的道路,就是从两块岩石间穿过的,眼下架了一块天然巨石,便成了天造地设的山门。那时照香法师正在盖屋扩寺,但缘金有限,建山门的事还搁着。哪想到,虎峰给寺院送了一座山门。

 

佛家人曾以肉身饲虎,以慈心伏虎,而今五虎山的虎,也舍出身上的“肉”回报佛恩。

 

今天,寺院的山门已经外移。通修法师任住持后,寺院有了新的扩展,但那座天造地设的山门还留着,而且被精心呵护着。那是寺院的一道独异景观,是老虎与佛家缘分绵长的又一见证。

 

那棵大老榕也留着。清朝康熙年间,它就在这里伸枝展叶了,一晃三百多年。数不清有多少枝杈了,反正,它的树荫像永不消逝的绿云,覆盖了大片寺屋。树荫里有鸟在飞,在跳,在唱,喧喧嚷嚷。

 

寺屋多了,寺院大了,尼众们不忘在院里院外植树种花。榕树,香樟,毛竹,罗汉松,沐山间雨露次第荡绿;山樱,金桂,石榴,三角梅,随时节流转接续吐芳。矮墙上,廊道边,不时可见盆栽的花果。枝头鸟,叶底虫,墙角蚁,各得其所。山寺的怀里,万物欣荣,众生谐和。

 

在禅房里,通修法师给我们泡茶。五虎山自古出好茶,其地所产的方山露芽,曾被陆羽载入《茶经》,名重一时。寺旁的山坡上,今天还有一棵这样的老茶株。喜欢追寻方山露芽历史的人,多会到那里去抚枝察叶,追根溯源。喝了一口法师泡好的方山露芽,喉间一股清气回旋而上,只是茶味嫌淡了些。通修法师说,虽然这茶叶采自当年的老茶株,但只是作了简单的萎凋烘干,并没有依古法焙制,故显清淡。法师打趣道:这是方山白茶。

 

佛家的茶汤,其味恰在淡淡。菜根香,粗茶亦香。

 

五灵岩寺,与清风幽林相伴的寺院,与石壁岩穴相伴的寺院。通修法师与尼众一道,亲亲和和地守着这片净土,虔虔诚诚地践行自利利他之道。从凌空而立的钟鼓楼外望,重重山,叠叠水,大片平畴铺于眼前,万家烟火尽纳胸襟。钟楼里的那口大钟,虽已有了些许锈斑,但传出的声音依然悠长而深切。钟声载着佛门的慈悲与大爱,如阵阵甘霖,洒播于远山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