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农历

佛历 2568 年

作如是观 ▍十二因缘(界诠法师)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3日 分享到:

编者按:佛教根植于中华大地上已两千多年,历史底蕴深厚,佛学内涵丰富,与中华文化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帮助读者更为客观了解佛教基本常识,本公众号推出“作如是观”栏目。

十二因缘

 

略释十二因缘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生死,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而轮转不息。观其循环的因果关系,不出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即三有,支是支分,无明等十二法,是有情流转三有的支分。言十二因缘者,因是顺益义,无明等十二法,展转能为顺益生果。缘是相借义,由十二法互相借助,生死相续无有穷尽。


1.无明:总称过去世所起诸烦恼,此烦恼虽有种种,然一切诸烦恼,皆与无明相应。暗于事理,覆于本性,无所明了。

2.行:由过去世烦恼所造一切善不善行业,名为行。业名行者,造作义故。

3.识:由过去惑业相牵,至令此识,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结想成胎。于母胎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此结生之初念位,色心二法中,心识力偏胜,故别标识。

4.名色:名即是心,心法不能以体示,但以名诠,故云名。色即色质,从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心渐发育位。于此位,不唯身体支节未完备,心识亦昧劣,故曰名色。住胎间发育有五个阶段:一凝滑位,二疮疱形位(二七日),三血肉位(三七日),四坚肉凝厚位(四七日),五支节形位(经五七日乃至出生前)。

5.六处:从名色以后,生眼等六根,为六处。形体完备,将出胎位。识之所依故名处。

6.触:根、境、识三和合曰触。根与境接触时,主观上所引起,冷热痛痒的感觉。从出胎后一至三岁虽有三合,却未了知能生苦乐舍受三因差别,触相显故,独标触名。

7.受: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心识渐次发达,因六境触对六根,即能领受前境,了知苦乐舍三受境之差别相。

8.爱: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起食爱婬爱资具爱等。

9.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遍驰求,不辞劳倦。取有欲取:五欲追求。见取:对真理起谬解。戒取:生活放荡,起杀盗婬。我语取:于所爱事物起我所有执。

10.有:因驰求诸境,积集能牵未来当有果之善恶业。有者业也,善恶业能有当来果,故名为有。此业能导至未来之果不亡曰有。

11.生:有爱取有之感业,必有当来受生之果报。生即命、存、活义。从生至死期间的生命活动阶段曰生。

12.老死:从未来结生以后至死灭,是为老死。

 

以时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不外详示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此中无明行是过去世起惑造业之原因,由此原因,而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处、触、受之果报。由现在世之果报又起惑造业,即爱取有为未来世之原因。有现在世之惑业因,招未来世生老死之果报。此为三世二重因果。

或过去无明行之因,招感现在识乃至老死之十支果报。或以无明至有为现在因,感未来生老死之果报。此为二世一重因果。

按性质观十二因缘

无明是烦恼的根本,亦为生死之根本。爱染和取著亦是流转生死之根本,所以无明、爱、取称为惑,迷惑事理故。行与有为业,有过去现在的惑,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业,必有现在和未来的果报,此果报称为苦,即识、名色、六处、触、受和生、老死是。此惑业苦,驱使众生生死流转无有穷尽。

 

顺逆观十二因缘

 

顺是顺生死流,即是流转门。由无明的蒙昧,而造身口意等业,由业力而引牵托胎受报(识),此报是心识与色蕴的和合体(名色),具足六根,此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苦乐舍之感受。对可乐境发生种种欲望(爱),并逐渐取为己有,又结下了定业,决定后之三有流转。因此有他生的生命诞生,有生必有老死的终归。此为流转的生死。


还灭观即是逆观,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观想的缘由。以老死的由来推至无明为根源。有生方有死,生命的根源是身口意行为造作而招感。业(有)的产生是由追求五欲而来(取),有五欲的追求是由可乐之感受,感受是由根境相触。此能感触是六处,六处是五蕴和合体(名色)识之了别托于名色。此识之托胎受生是由业力所牵,此业因无明遮覆本性而妄执造业。

无明是不明事物之真相。万法之真实相了不可得,悟此理则无明灭,无明灭则无有后之诸法,乃至老死灭。

十二因缘顺观,则为苦集二谛,逆观则为灭道二谛。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是为苦谛。彼等十二支灭,为灭谛,若于缘生如实能知,是道谛。故云如来一期出世,初后不同,同明四谛。

 

来源:界诠法师《佛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