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农历

佛历 2568 年

闽中伽蓝 ▍太姥山中千年寺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5日 分享到:

 

 

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从仙人锯板,到沙弥拜月,从九鲤朝天,到十八罗汉,皆天生奇石,令人称绝。此山还有一片不俗的石景,虽为人工,却也颇为精湛宏丽,且历经岁月浸染,斑痕苔迹叠印,令人生悠悠思古之情,这便是古人笔下的“三百六凌云”。

 

“三百六凌云”在太姥山国兴寺。今天的游人来到这里,会看见七根耸立的方形古石柱。这只是当年大殿位置遗留的石柱,其它建筑的石柱则已倒卧于地。“只留青石柱,三百六凌云”,是清道光年间诗人的吟咏,可见在一两百年前,这里的三百六根石柱仍凌云而立。

 

与接近山巅的白云寺相比,国兴寺地处一片山岙,故邑人亦称之为“下寺”。驱车而来的游人到了景区大门,没走多远就到了这个寺院,似乎感受不到其凌云之势。其实,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从山下步行数小时方可到此。何况太姥山接天临海,受海洋气候影响,一年云雾天多达百余天,所谓“欲作神仙游,请君上太姥”,故“三百六凌云”并非夸饰之词。

 

史载,国兴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但在此前的开元十三年,朝廷命官辛子言因感太姥山之灵异,便上奏敕建寺院并获恩准,何故延至乾符年间始建,今已成谜。从有限的记载里,我们难以推知当时的规模。不过,寺名国兴,显然寄寓着对国家兴盛的宏大祈愿,也颇有几分皇家敕建寺院的雄迈之气。

 

20多年前,时任寺院住持提修法师率僧众配合考古专家,展开对国兴寺遗址的现场发掘。三百多根石柱经鉴定为北宋建筑构件,说明这座建于唐代后期的寺院,到北宋年间进入鼎盛。从尚存的建筑基址推知,北宋时期的国兴寺由甬道、天井、花台、水井、大殿、侧殿等组成,布局谨严,工艺精湛。建在须弥座上的中殿,为单开间结构,四周配以回廊,大殿与配殿之间以廊道连接。据说这样的布局,在我国古代建筑平面资料中并不多见。此外,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陶瓷器,雕刻精美的石构件、碑铭、石砚、铜钱、墨书文字残器,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寺院曾经的辉煌。“宫殿犹自瑰伟,壁嶂柱础,尽是玄晶,大可拟建章,丽可比祈年,而台沼宽拓,恐昆明、太液不为过也。”后人面对遗址展开的浪漫想象,固然有夸张的成份,但它无疑是当年祖国东南重要的佛教道场。占地达25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拥有大量石头建筑构件。令人惊异的是,中国古代的寺院建筑,多以木构件为主,这里为何石构件众多?尽管太姥山有大量岩石可采,但不管怎样,雕凿木头比打磨石头要省功省钱得多,何况山上的树木资源也颇为丰富。如果没有官府的高度重视与各方的合力赞助,以石头为主旋律的建筑华章绝难在这样的高岭深山里完成。

 

在遗址上方新建的禅房里,国兴寺住持长照法师向我们展示了历代名人雅士留下的诗文。这些诗文多作于明清两朝,那时的国兴寺已经寺毁香断。“名僧卓锡自何年?碧瓦销沉浅见泉”“华表鹤归遗迹远,几回抚景叹萧条”“遗像尽归山鬼卧,残碑空剩石龟趺”“废寺荒凉如古墓,神堂石柱尚撑天”“我来辗转生长叹,求仙访佛将何唤”,诗文里尽是追怀感伤之调。一座地处偏远、已成遗址的寺院,还有人不辞辛劳、爬山涉水而来,单是传世的诗章就数以百计,前来探觅凭吊的人就更多了。国兴寺鼎盛时的景象,亦由此可见一斑。

 

南宋淳祐四年,国兴寺毁于一场大火。此后数百年,虽也有几位僧人在这里筑室修行,但全面性的修复从未有过。面对那残基断垣、斜阳衰草,谁不想让昔日的辉光重现?然而,有谁能知晓这片建筑框架间所蕴藏的丰富细节,又该从哪里去调集能驾驭这些建筑的高手佳匠?这片遗址就这样穿越漫漫时光,成为福建目前保存最好的宋代佛教建筑遗址。太姥山佛教文化兴衰起伏的大量信息,就蕴藏在这座寺院留下的砖瓦梁柱、炉钵壶罐与碑铭石刻里。

 

十年前兴建的国兴寺殿堂,位于遗址一侧的山坡上。地藏王殿、大雄宝殿、太姥娘殿构成主体建筑,朝南横向排开,白墙青瓦,高拔庄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殿,可供数百人礼佛。五米高的汉白玉石雕释迦牟尼像、3.8米高的观音菩萨雕像、花岗岩雕刻的十八罗汉与殿前的4根青石龙柱,皆为精工之作。若论主要殿堂的高阔,无疑今胜于昔,然而,要追述这座寺院的悠长禅风,要体味当年建筑难以言状的艺术之美,那片遗址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所以,在规划新殿堂时,时任住持题修法师特意把大殿向山坡后移22米,把地坪抬高7米,把古遗址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如今站在新建的殿堂看遗址,与其说是高处俯视,不如说是低处仰视,因为纵目望去,我们心头会升腾对前人智慧的尊崇之情,进而对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充满敬意。

 

国兴寺左前方山丘上,耸立着一座与“三百六凌云”同时期建成的石塔,塔高8.5米,七级八角亭阁式实心结构,各层均凿有佛龛,塔基豹脚座基层刻有力士、花卉、神僧。底层正中铭文标示为“楞伽宝塔”,据说取意于禅宗达摩祖师从天竺带来的《楞伽经》。从这里回望国兴寺,古遗址与新殿堂交相辉映,既界线分明又浑然一体,既自成风格又一脉相承。古与今的建筑语言在这里相互传递交融,达成境界上的默契,让千年国兴寺充盈着独特而迷人的气场,引发世人的无尽沧桑之慨。

 

图片
静卧于奇峰丛中的的国兴寺,四周皆景。乌龙岗、龙珠岗、麒麟岗,为太姥山最险峻的三条山岗,皆在寺院的西北侧。1999年,一片平湖降落于寺院不远的后山,那是拦溪截水而成的龙潭湖。蓝天丽日之下,湖水呈宝石绿。湖水把高高的十八罗汉岩也拥揽入怀,恍惚中觉得那片充满禅意的风景,也成为寺院的一部分。从高处望去,被水光润泽的国兴寺,更添几分灵气。风吹过,雾涌来,国兴寺的那片谷地,被山岚遮遮掩掩,只露出古遗址石柱的柱尖与新佛殿的飞檐翘角。山寺有灵,此刻似乎也陷入对悠悠往事的无尽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