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英拾萃 | 智日禅师与莆田木兰陂
福建佛教历史悠久,在我国的佛教发展史上书写出无数华章。《撷英拾萃》栏目,意在凸现我省佛教文化的闪光点,彰显各地寺院独异的风采与特色。一片遗址,一件文物,一个典故,一段佳话,只要有助于扩展福建佛教文化的影响力,都可落笔成文。文字求简,数百字即可。祈望各地寺院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或提供采访线索,联系邮箱:230733105@qq.com。
莆田木兰陂,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古时就有“木兰蜀堰两丰碑”的赞誉。木兰陂旁有座冯禅师庙,供奉的是当年参与治水的高僧智日禅师。他与截水筑陂的钱四娘、林从世、李宏一起,被奉为治水英雄,为世代人所尊崇。
木兰陂建成之前,今天的兴化平原是大片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盐碱地,是木兰陂拦截下来的溪水,通过两岸水渠流进平原,逐步实现了对盐碱地的淡化改造,才使莆田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海滨邹鲁”。但要在冲积平原软基地带建造拦河大坝,需要突破选址、围堰、夯实软基、固堤等一系列难关。因此,木兰陂的建造一波三折,从发起筑陂的钱四娘,到继起筑陂的林从世,均未遂愿。智日禅师是协助福州侯官人李宏前来参与筑陂的。
智日禅师俗姓冯,为福州沙门法师,精通水利。禅师“性散混俗”,游方于民间时,与“富而能仁”的李宏相识。获知李宏欲倾家资七万缗再筑木兰陂,智日禅师提前赴莆。工程启动之前,李宏与智日禅师一起勘察了钱、林两陂的遗址,认为钱陂踞滩高流急之处,“与水争势,是以不遂”;林陂位在“隙扼两岸,怒涛流悍”的地方,故“是以再坏”。通过认真分析木兰溪的水文状况,最终选择木兰山下“溪宽流缓潮尾”处为筑陂之址。智日禅师涉水杆竹为记,并配合李宏召集民工伐运石头,依列竹成基,布石柱三十二排于溪底横石之上,筑就犬牙交错的坚固陂基,终使木兰陂稳固如山,利泽千秋。
在木兰溪筑陂引水,是莆邑先民一直期盼的造福工程。据传说,早在唐代,有人曾向一代名僧妙应禅师问及木兰溪何时能截流引水,妙应禅师只以四个字答之:“逢竹则筑”。智日禅师配合李宏筑成溪陂后,众人方悟其中奥妙。原来此“逢”与“冯”同音,指的便是俗姓冯的智日禅师,“竹”,指的便是智日禅师在溪中“杆竹为记”,助成大陂顺利奠基。传说固然无缘稽考,但智日禅师在民间的知名度由此可见。
在木兰陂兴建过程中,智日禅师实际担当着总工程师的角色。随着木兰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日益彰显,智日禅师也嬴得越来越多的拥戴。宋元丰八年(1085年),朝廷准智日禅师配祀义庙,享春、秋二祭。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选址陂北建庙,专祀智日禅师,当地人称之冯禅师庙。此后历经风云变幻,冯禅师庙也曾一度被毁,但不久后又由民众筹资重建。造福千秋的沙门禅师,深为一代代后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