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农历

佛历 2569 年

福建佛教中国化 • 讲经 ▍沙门自有苍天志 佛子当为火里莲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9日 分享到: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严格遵守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暂停寺院对外开放,暂停聚集性活动,严格执行健康管理措施,积极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号召义工奔赴抗疫最前线,助力社区抗疫工作,自发自愿捐款捐物,捐款数额多达上亿。至2022年4月19号,佛教界又为上海捐赠13.5吨物质,解决民众生活所需。佛教界所展示的济世情怀与使命担当,再一次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庚耘法师进行精彩演说

 

不仅是这次新冠疫情,在以往的各种灾祸面前,我国佛教界都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奉献爱心。爱国护国,一直是佛教徒应有的僧格特质。

 

佛教的爱国护国思想,由来已久。本师释迦牟尼佛正是这一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佛世时,印度诸国之间战争频繁,刀兵不断,经典中记载,佛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王、阿闍世王等诸国王,治国之道不应以武力治天下,应以仁政摄民,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会安乐。如《本生经》中释迦族与拘利族的水源之战;如《长阿含经·游行经》中摩竭陀国阿阇世王欲讨伐邻国跋祇之战等,皆被世尊劝阻。

 

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晚年,听闻琉璃王要领兵攻打自己的母国迦毗罗卫城的时候,为了救度自己的国家曾三阻琉璃王。

 

少年时期的琉璃王,在一次省亲途中,受到释迦族人的轻视和慢待,因此产生怨恨。他继位之后,立即发兵攻打迦毗罗卫城。于是世尊不顾年老体弱,特地在琉璃王军队的必经之路上,静坐在一棵没有枝叶遮蔽的枯树下等待。当琉璃王看到世尊顶着烈日,坐在路旁的枯树下时,便下车向前恭敬询问道:“更有好树,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明明有那么多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什么偏偏坐在一颗枯死且不能遮蔽的树下呢?

 

世尊回答说:“亲族之荫,故胜外人”。也就是说祖国和亲族的荫蔽,胜过所有的荫护,而你现在要消灭我的国族,哪有什么能比得上祖国和亲族的荫凉呢?琉璃王听了佛陀的话以后,有所感动,立即退兵。

 

但过后不久,琉璃王又向迦毗罗卫城发动了战争,同样进行以上对话,并说偈颂:“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琉璃王听罢,不得已再次退兵。

 

讲经交流会现场

 

在这个故事中, 佛陀用他实际行动表明,出家人虽辞亲割爱,剃发出家,但爱国之情,护民之心,依然炙热且深厚,从未因出家而淡忘。同时佛陀也教导弟子们,若遇国难之时,佛教徒有责任有义务,以实际行动,用特有的方式来参与护国救灾工作。如举行法会、念诵经典等形式。所以在浩瀚的经典中,《仁王护国般若经》、《法华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这三部经并称为“护国三经”。

 

延续着佛陀的慈悲精神、护国利民的思想,佛教发展史上涌现出无数爱国之士。如宋代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近代圆瑛大师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近代高僧明旸法师的一生,也是爱国护国的一生。 明旸法师是圆瑛大师的嫡传弟子,也是临济宗第41代、曹洞宗第47代传人。10岁那年,他跟随母亲前往福州白塔寺听圆瑛大师讲《仁王护国般若经》,讲经法会后,同母亲一起皈依出家。此后他追随大师并以他为榜样,精研佛理,深固道基,毕生践行大乘佛教的济世情怀,其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故事,在僧俗两界广为传颂。

 

(一)陷牢狱,不改民族气节

 

1934年,18岁的明旸法师随师长来到了上海,进驻圆明圆讲堂,担任讲堂监院。每天助师讲经弘法,来往信众络绎不绝。但不久,平静的日子就被无情的炮火打破。

 

圆瑛法师(右)与弟子明旸法师(左)合影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年仅21岁的明旸法师,不仅积极主动随师长组织僧侣救护队,还兼任“中国佛教灾区救护团”的联络员和总务主任。

 

“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明旸法师和100多名青年僧侣组成的救护队,紧急奔赴前线,抢救伤患,护送难民。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据上海慈善团体救灾会报告书记载:上海僧侣救护队在淞沪会战中,共救治伤兵及租界难民8273人,收容难民3000多人,仅在枫林桥就抢救伤兵300多名,送到佛教医院救治。由圆瑛法师发起组织的掩埋队每天出动4辆汽车,掩埋阵亡烈士尸体一万多具。

 

圆瑛法师组织的僧侣僧侣救护队开赴抗日前线

 

淞沪会战后,上海佛教组织的各项救护工作因经费短缺,面临极大困难。为了筹集抗日基金,从1937年11月开始,师徒二人两下南洋,为抗日救国,筹集资金。

 

第一次下南洋,他们的足迹遍布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马六甲、印尼、菲律宾等地。他们每到一地,一面讲经弘法,一面宣传抗日救国,激起海外侨胞的爱国热忱,纷纷慷慨解囊。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时,有幸得到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和胡文虎、胡文豹的大力支持,募得大量善款。首次的南洋之行,硕果颇丰。

 

但战火不停,资金更缺。1938年9月再下南洋。这次他们总结第一次的经验,发起“一元钱救国难”运动。明旸法师说:“一元钱不算多,不算大,人人都能出得起,可以起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力量,既能扩大参与面,也能增加影响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的活动募得了大量善款。

 

两次南洋募捐引起了日方的注意,危险不期而至。1939年6月中旬,师徒二人回国,10月份便遭逮捕。19日,上海的日寇宪兵队荷枪实弹,出动7辆汽车,将圆明讲堂团团包围,强行逮捕圆瑛大师及明旸法师,并押往南京的日寇宪兵总部。

 

在狱中,日寇宪兵对师徒二人进行严刑拷打,企图逼迫他们承认抗国有罪。但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都不能改变二人的爱国之心。后来日军改变策略,威逼利诱,连哄带骗,二人均不为之所动,展现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明旸法师为表达自己对师父的敬仰之情和抗争到底的决心,还在监狱里写下了诗作《囹圄入定仰高风》:“樊笼宴坐显定功,火里莲花挺古松。履险若夷为爱国,坚贞不屈仰高风。敢将热恼化清净,巧把地狱当佛宫。民族英姿扬永世,光辉史册颂圆公。”

 

日军抓捕二人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民众与佛教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师徒二人于11月10日同时获释。一个多月的牢狱生活,他们的爱国之心没有丝毫动摇和改变,反而更加坚定。

 

(二)仿观音,出家不出国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挡之势,跨过长江,即将解放南京和上海。

 

上海解放初期,部分信教人士由于不了解新政府的宗教政策,打点行李准备往南洋、香港等地发展。此时在上海的师徒俩也常常接到南洋同道和信众的邀请,寄来的信件中甚至附上二人去南洋的飞机票。是走还是留?《明旸法师传》中师徒二人曾有过这样的谈话:

 

圆瑛大师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诗宋词,从古到今,多少离愁别恨,我们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不出国。”

 

明旸法师亦对师长说:“到外国,就成了无根之木。我们不做他乡孤魂。”

 

圆瑛大师点头赞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庄严国土,是禅宗焰焰相续的根本呐。”

 

师徒二人会心一笑,决定双双留在大陆,效仿观音菩萨。当年日本慧锷法师准备请一尊观音菩萨像到日本供奉,谁知乘船渡海之际,海面生起无数铁莲花,挡住去路,慧锷法师知是观音菩萨不肯去,就在当地建舍供奉,即后来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观音院”。

 

既然观音菩萨连南洋也不肯去,今身为中国人也同样如此,“生在中国,死在中国,绝不他往。”于是二人婉拒了南洋信众的邀请,并宣布决定留在上海。师徒二人坚定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当时的佛教徒和广大信众,也纷纷留在上海,共同迎接上海的解放。

 

(三)保和平,弘法海内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此时年逾花甲的明旸法师出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祖国百废待兴,佛教僧才凋零,即便是花甲之年,也应是他为祖国、为佛教事业努力奋斗的时候。正如其诗作《虚度七六感怀》所言:“沙门自有苍天志,佛子当为火里莲”。此后法师创办学院,培育僧才,著书立说,参加社会活动,致力慈善公益事业,给中国佛教带来了一番崭新的面貌。

 

对于经历过战争灾难的佛教徒来说,和平显得尤为可贵。因此维护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促进海内外佛教交流,加深两岸友谊,也成为明旸法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一生8次访美,11次东渡日本,还多次前往其他国家地区访问,应邀主持各种法事。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旸法师一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大力弘扬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像江泽民主席赠给明旸法师的题词:“发大乘心,保卫和平”。

 

延续着佛陀的慈悲精神、护国利民的思想,佛教发展史上涌现出无数爱国之士。如宋代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近代圆瑛大师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为纪念法师的功业与付出,福州三坊七巷专门设立“明旸禅师纪念馆”,供后人瞻仰与缅怀,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爱国爱教道路上奋勇前行。

 

明旸法师说:“爱国爱教爱亲人,是真正的佛教徒。”这也与佛教主张知恩报恩的理念相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句回向偈,本身就蕴含丰富的爱国爱教思想,强调要报国土恩、众生恩,提醒自己虽然出家修行,但仍不能忘记国家、众生的恩德。

 

遵佛遗嘱,行佛子行。作为21世纪的僧青年,我们要继续奉行佛的慈悲大爱精神,效仿高僧大德的护国利民行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释庚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