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农历

佛历 2569 年

福建佛教中国化 • 解经 ▍践行“人间佛教” 担当“人间使命”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5日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宗教工作做出的科学论断和战略部署。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生存发展的社会规律,为新时代我国佛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正确理解、读懂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内涵,如何汲取我国古代佛教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我们佛教界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佛教自东汉正式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化历程,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寺院的宝殿琼阁,无不展示了我国古代庄严精巧的建筑风格。数千卷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宏丽的文学作品。敦煌石窟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曹植谱写了鱼山呗,有了汉传佛教仪轨中委婉优雅的梵音缭绕。虚云老和尚称为大领衣的大褂,又有三领四带一说,表佛的三身四智,给传统的汉服赋予了佛教的内涵。佛教无不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而承传至今。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发表演讲时所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迄今,经历了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两汉魏晋时期的初传,善巧方便地与中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并形成了佛教般若学派的“六家七宗”。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整合儒道思想,经过南北朝佛教学派的诠释,从而形成禅宗、法相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三论宗、天台宗、密宗等隋唐宗派佛教。进入宋代以后,佛教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禅宗和净土宗的盛行,佛教表现出了教禅合一和禅净融合的趋势。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佛学研究团体。到近代,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为近现代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九八三年,赵朴初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已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这两千多年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史,记载的是佛教自身不断调整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同时,这部发展史也反映了佛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

 

福建佛教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出现了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雪峰义存、云门文偃、法眼文益等杰出的佛门巨匠和祖师。近代的太虚大师、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也多以福建为道场。因此福建的佛教文化历史积淀厚重。自百丈禅师创立清规以来,丛林制度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在重视佛教教育和培养僧才方面,太虚大师住持的闽南佛学院,圆拙长老开办的福建佛学院,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僧大德。当今国内外许多大德法师、寺院住持多为两院毕业生,担负着当代佛教承上启下的弘法重任。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福建法师的足迹遍及东南亚与港、澳、台地区,为促进世界和平、祖国统一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这些地区和国家至今仍与福建佛教法谊绵延。

 

佛教中国化,不仅是地域性的本土化,更是时代性的现代化,是佛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相认同、相融合、相适应。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包括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向而行,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提高政治觉悟,这是佛教徒所应有的政治态度。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肺炎大爆发,我国的疫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所以我们要坚决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当前的整体利益。不做“自了汉”,广行菩萨道,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佛教要和国家的法律保持一致。佛教徒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宪法和各级政府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自觉地接受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佛教僧侣和信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然后才是佛教徒,我们要有这个认知。所以要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依据教义开展法事活动。遵以毗尼,“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要以“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继续发扬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的三个传统,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践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自利利他广大行願。1983年12月5日,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践行“人间佛教”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中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应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加大力度积极开展佛教慈善事业。行六度、修布施、摄众生,充分体现“人间佛教”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思想。《增一阿含经》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精神。《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觉悟人生、智慧解脱是佛教不变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在服务社会,在担当“人间使命”的同时要恪守佛教“出世间”的神圣性。佛教是一种精神文化资源,佛教在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所以“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地发挥佛教精神性资源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持佛教中国化,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佛教生存发展的必然。虽然我国佛教本土化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社会发展是可持续性的,那么,佛教中国化进程也自然是动态的、连续的、长期的。所以,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要与时俱进,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和国家制度、国家法律、国家利益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向广大信众阐释佛教的教理、教义,“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更好地发挥佛教净化人心、涵育道德、启迪智慧、传承文化、利益人群、改善人生、广利众生、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释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