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农历

佛历 2568 年

闽中伽蓝 ▍翠色映草庵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1日 分享到:

 

华表山,因双峰角立、状如华表而得名。虽然它海拔仅二百五十多米,却是晋江境内的一座名山。因古时山上多石,远望如树树白梅盛放,文人骚客誉之为“万石梅峰”。后来石头渐渐少了,但山中的翠色至今犹浓。在山的南麓,一片草坪之上,重重林荫之下,静卧着一座精巧古朴的寺院,内供刻于崖壁的摩尼光佛像。

 

 

寺院最初是以茅草筑就的,后虽改为石构建筑,仍以草庵称之。

 

弘一法师在闽南弘法时,曾三度驻锡草庵。或度岁,或讲经、或养病。在“此地古称佛国”的泉南,大小寺院遍布。草庵特有的安静与清幽,想必是他所喜爱的。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夙缘有在,盖非偶然”。

 

上世纪二十年代,草庵寺宇一派零落之相。当地一位曾姓的农民到这里出家时,只得暂搭草棚居住。这位法号瑞意的出家人,与随后来此的广空和尚一道,在草庵前盖了一座三开间的龙泉岩,并建了一幢三楹小楼作为僧舍。弘一法师当年应广空法师之邀首次到草庵度岁,住的就是这幢新建的僧舍。弘一法师为这座僧舍取名“意空楼”并亲题匾额,既寓褒扬瑞意、广空法师重兴寺院之意,又含佛教缘起性空之义。

 

也是在那一年,弘一法师为草庵题写一联:草积(此处为草头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对这副藏头联,法师后来解释道:“眼前生意者,生意指草而言。此上联隐含慈悲博爱之意。”“即是观天地生物气象,而兴起仁民爱物之怀也。”当年的华表山,树木比现在还要茂密,飞禽走兽出没其间,甚至出现老虎的踪影。法师两年后再来草庵,那时他因患风湿性溃疡,病情严重,在这里留下了愿将尸身饲虎的遗嘱。当时草庵养了四群蜜蜂,某日因误食山中毒花,死去一百多只。法师见之,生悲悯之情,与诸师行施食法超度亡蜂。法师以慈及众生、垂爱万物的风范,为他所撰写的联句作了更具启悟意义的诠释。

 

1979年,草庵寺发掘出一只敞口浅腹的宋代褐釉碗及数十块残片,碗内壁凹刻书“明教会”三字,经与晋江磁灶古窑址出土的类似褐釉碗比对,确证大约在六七世纪从波斯传入中国的摩尼教,落脚泉南后经不断本土化,在当地拥有大批信众,并定期在草庵举行斋会。因摩尼教崇尚“光明之神”,追求“光明王国”,亦称为明教。原来,在元代被辟为石构建筑的草庵,是一座摩尼教寺院,那里供奉的摩尼光佛,并不是佛教造像。只因为闽南民众素以包容姿态对待宗教信仰,对各类宫观寺宇的造像,皆笼统称之为“佛”。

 

 

那是一尊利用岩石天然色彩浮雕而成的摩尼光佛,脸部呈辉绿石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呈灰白色。圆润的面相,慈祥的神态,流畅的衣褶,匀称的纹饰,也契合当地民众心中的佛教形象。只有行家的眼光,才能从那垂于双肩的发梢、对襟的道袍、绦带上的蝴蝶结及背景的波状光芒,判别出它与佛教造像的迥异之处。草庵的香火能够在历史的起伏中传承至今,也缘于当地的不少民众视之为佛教寺院。五十多年前,草庵与各地的诸多寺院一样遭遇寺院被砸的劫难,因无家可归只能守在寺院的菜姑道依,悄悄叫人做了一块挡板把摩尼光佛遮盖起来,才保住这一重要的摩尼教历史遗存。小时候是位童养媳的道依并不识字,因逃婚被广空法师收留在草庵出家,她是把摩尼光佛当作佛教的一尊佛来保护的。

 

 

在草庵,弘一法师还留下一副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此名贤读书处,指的是明代在这里修建的龙泉书院。文佛,则指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当地传说,因当年有僧人见草庵的那片石壁夜现“五彩光华”,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现身,遂募资雕刻佛像。弘一法师的上联,当与这段传说有关。以弘一法师的才学素养,自然不会不知石壁上那尊造像的文化来由,何况寺院里还有一块立于明代的摩尼教十六字劝念咒石,但既然那时的草庵已是佛教的道场,大多数人又把那尊刻像作为文佛膜拜,法师也就没必要道破其中奥秘。而且,经过本土化的摩尼教,已经吸收了大量佛教文化。“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这样的摩尼教劝念语,与佛教去除无明、增上智慧、求真向善的内涵也是契合的。若穷源溯本,弘一法师关于草庵的那副冠头联,令人联想起白居易的《晚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之句:“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而唐代的大云寺,就是一座摩尼教寺院。法师的对联里是否另藏玄机,以引发后人展开对草庵摩尼教历史的探究?

 

草庵前的草坪上,立有一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题名碑。1991年,由30多个国家的五十多名专家、记者组成的考察团,沿海上丝绸之路东行来到草庵,对草庵文物给予高度评价,确认石崖上的那尊雕像是全世界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造像。进入中国后一路磕磕碰碰的摩尼教,在其它地方陆续凋零之后,却在泉州这片神奇的地土上延续许久,并把遗存保存至今。虽然这已是摩尼教在中国的绝响,但它的余音仍在历史的天空久久萦回。草庵的摩尼教遗址,与泉州市区涂门街的宋代清真寺一样,是泉州作为“宗教博物馆”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这座东南名城兼容开放文化性格的生动体现。

 

 

作为世界仅存的古代摩尼寺遗址,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被作为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的吉祥图案,并被设计为摩尼教研究会的会徽。小小草庵,是世界摩尼教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吸引人们前来草庵的,还有这里闪耀的慈悲之光。护生爱物,渡世济苦,是弘一法师在草庵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毋忘世上苦人多”的谆谆教诲,如今已成为闽南佛教界的重要精神资粮,并不断化为慈悲大爱的愿行。面对他所书写的那副冠头楹联石刻,无数信众与游人陷入沉思。佛教所说的“苦人”,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穷苦人,还有那些被无明烦恼所困而陷于心灵苦境的芸芸众生。即使这个世界消灭了物质的穷困,仍会有种种因社会或心理问题所产生的“苦人”。只要这世上还有“苦人”,草庵的慈悲之光便永耀不灭。

 

 

华表山南麓半山腰,已耸立一片新的殿宇。草庵被认定为世界摩尼教保留最完整的遗迹后,当年的佛教寺院龙泉岩(后称华严殿)已迁建于此。体现闽南建筑风格的白石基、红砖墙,与精美的石雕木刻互为辉映,既低调质朴,又庄重大气。新殿宇与草庵旧址相隔不远,上下呼应。草庵寺住持理山法师与僧众一道,一边延续佛寺的香火,一边护持摩尼教文化遗迹。在已经扩建的佛教殿堂,理山法师经常为信众开坛说法,传播弘一法师的慈悲大爱精神。对草庵旧址,也视若珍宝悉心保护。她还打算辟出专门展室,系统展示摩草庵的历史资料与相关文献,让草庵宝贵的宗教文化价值、宏深的慈悲济世精神,如春草茵茵,如草色长绿。

 

来源丨福建省佛教协会
图片来源丨草庵寺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已是最后文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