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农历

佛历 2569 年

努力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僧伽教育模式 ▍等个人·听语堂第16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9日 分享到: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寺院教育是“丛林教育”,丛林一直是维系正统佛法的中心,其要点是,师徒相授式的教学,其特点在于专注培养一宗一派的僧才。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保持单一的丛林修学生活,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当今很多佛学院的教育,主要借鉴于西方的教育模式,课堂授课式的学分制所培养出来的僧才,在知识结构上明显优越于丛林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僧,但在修行方面,则不如丛林教育出来的僧人严格。如何兼容并进,探寻出一条最佳的修学模式?

 

完善丛林与学院相融合的僧伽教育模式

 

学与修关系的相互平衡,丛林与学院模式的相互融合,是佛教界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

 

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仙游龙华寺方丈宏玉法师认为,学是知识和理论,要靠修来验证,学离不开修;而修是实践与行动,要靠学来作指导,修也离不开学。丛林式传统要继承,学院式创新要发扬,“学修一体化”的学修模式,是当今中国僧伽教育最契理契机的办学模式。

 

法师建议,在佛学院中,要设有专门的现代化禅堂和念佛堂等实修场所,学僧在学习之余还要适当参与执事,在发心平台中检验所学。在修学体系上,也应在重知识、重文学、重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对社会负责又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高端型僧才,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能在心性上得到法义的滋润,获得身心清凉。

 

拓展佛教教育的服务空间

 

宏玉法师认为,目前各大佛学院的教育体系,比较注重全日制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的短期教育,使得一些僧团中不具备参与全日制教育的僧人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提高僧团整体素质,一些没有办学条件的寺院,应分批安排僧人就近到学院或丛林接受短期轮训,或安排短期函授培训,经培训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近几年,我省佛教协会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如省主要佛教寺院负责人培训班、省佛教教职人员培训班等,有条件的也可以尝试开办居士培训班、函授班,满足信众接受佛教教育的愿望,有效引导全省佛教徒爱国爱教,凝聚共识。

 

佛教教育同时也是慈悲的教育、关爱的教育、和平的教育,需要参与解决关乎人类未来的社会现实问题,诸如种族歧视、环境污染、粮食危机、能源滥垦、留守老人、临终关怀等,及时关注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并有针对性地拓展教育内容,佛教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空间就非常大。

 

在构建完整的学修体系上下苦功夫

 

宏玉法师认为,僧才教育离不开好的学修体系,只有学修一体化,行解同步化,才能使僧伽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应当将学院学僧的教育、丛林僧侣的教育以及在家居士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在构建汉传佛教完整学修体系上下一番苦功夫, 为佛教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曾经在历史上造就众多高僧大德和法门龙象的佛教僧伽教育,已经走过教学并进的译场时期和农禅并重的丛林时期,现正步入学修并重的丛林学院黄金时期。只要有优秀的僧伽教育,就一定会涌现出优秀的佛教僧才,我们应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要,树立良好的道风与学风,提升整体僧伽的素质,在知识上、德性上、实践上、修证上、利他上,自觉觉他,日渐抵达觉行圆满的境界。

 

来源丨福建省佛教协会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注明出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