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 佛教服务社会的新路径 ▍等个人·听语堂第15期
近几十年来,科技一次次飞跃和社会飞速发展,不断冲击和改变着社会人群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民众身心承受超负荷压力愈发增大,关注大众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佛教在调节心理平衡、消除烦恼、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佛教倡导的“看破放下”“随缘自在”等理念更是一副疗慰心灵创伤的精神良药。在面对身心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人群,佛教能做些什么呢?这也许是当前摆在佛教面前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佛教心理学从心的根本层面诠释人的心理问题之症结,在实际运用中凸显了独特优势。
定空法师说:“佛教心理学立足于佛教基本教义教理,针对心理问题困扰者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的解释、咨询、干预等方法,对问题人群提供帮助。其在实际应用中凸显了佛教义理对心的究竟阐述,更从心的根本层面诠释人的心理问题之症结,从而帮助大众走出心灵困境。这也十分符合佛教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的大乘思想。”
▍佛教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佛教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师阐述:“佛教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积极服务人群,是佛教服务社会的新路径,不但拓展心理学的视野,丰富心理学的理论,弥补心理学的不足,也拓宽了佛教服务人群的角度和服务社会的路径。可以说,对佛教教义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诠释和积极探索佛教服务社会的新路径,不但是佛教界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时代走向,也是佛教体现自身时代价值的必然选择。”
希望佛教界能够针对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走向,深入研究佛教典籍和教义教理,积极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充分运用佛教义理,努力探索佛教服务社会的新路径和创新佛教服务人群的方式方法,力争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健康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
来源丨福建省佛教协会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注明出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