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农历

佛历 2569 年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举行第三场大会发言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9日 分享到:

2018年10月30日下午,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举行最后一场大会发言

 

出席论坛的佛教领袖代表和专家学者作精彩大会发言

 

出席论坛的佛教领袖代表和专家学者作精彩大会发言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2018年10月30日下午,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举行最后一场大会发言。意味着为期两天的论坛进入尾声,也日臻佳境。参与发言的佛教领袖代表、专家学者,视野宏大广博,观点深刻精微,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肤色、着装,共同阐释着佛法“平等”的体悟、“圆融”的境界,“悲悯”的本怀以及和平的愿景,表达了全球佛教徒对于人类终极福祉的共同深切关切,最终为本次论坛画上圆满的句号。

  

建立澜湄六国佛教交流合作平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猛长老指出,湄公河六国——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山水相连,传统友谊世代相传,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和紧密的友好邻邦。澜湄六国部分国家的佛教信仰与紧邻的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具有共同的南传佛教信仰,南传佛教界应致力于充分发挥澜湄六国相同宗教信仰的优势,通过建立澜湄六国佛教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佛教文化研究、僧侣互访学习、整合南传学者智库资源,使南传佛教成为促进六国合作的黄金纽带。

  

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副主席、蒙古达西乔依伦寺住持旦巴加夫•乔伊吉加夫喇嘛说,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热爱世界、尊重生命的佛教徒,搭建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对话交流平台。希望论坛能持续彰显佛法的精神内涵,不断促进佛教的现代化、世界化发展。所有佛教的宗派,都宣扬博爱、互助、互敬、团结的原则,蒙古佛教界也愿意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

  

佛教改变世界文明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东亚研究系教授吴疆说,佛教是人文主义的宗教。佛陀的根本教诲,破除对于造物主的执着,进而提出了四圣谛,八正道的思想,对于人类精神生活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佛教是思辨丰富的理性宗教。佛陀的思想破除了对宇宙主宰的迷信,开启了思辨理性之门。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元而又多极的世界,佛教因而也是面向世界的对话佛教。佛教在对话中参与到世界文明之中,并改变文明的进程。

  

为弘扬佛法而同舟共济

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广品法师认说,佛法,已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发展出多个宗派,但有着共同的核心教义,那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慈悲为怀。如理如法地实践这些理念,能使一切有情众生从深重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聚沙成佛塔,希望不同传统的佛教徒,携起手来,密切合作,为弘扬佛法而同舟共济。

  

致力人类长久和平、共同繁荣

老挝建国阵线中央副主席坎拉•凌那山先生称,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佛教徒之间的相互理解、团结合作,提升佛教的社会责任感,维护和平的使命感,并在世界范围内强化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交流与联系,共同致力于净化心灵,创建和谐,实现人类长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事业。

  

心行中道  圆融解脱

中国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德(亻凡)法师提到,不偏不倚、合情合理,顺天应时、不妄作为,是中道的境界;心行合乎中道,才能事理通达、圆融无碍、一切调和。人生也是在互动循环中,不离因缘果报的道理。中道即真理,是自然法则;人行中道,则致祥和、万物就序,天体规律运转,四时周而复始,大地风调雨顺,人心和谐稳定。世间生态善恶,都在人的一念间。守持正念,行于中道,言行不偏差,才能人事圆融、处处无碍;若是思想偏离轨道,言行偏激,就会扰乱天下,引发天灾人祸。所以要把握好自己的一念间。

  

法无高下  应机则妙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瑞法师指出,“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就文明而言,恪守单一,则不精彩;苛求相同,则不完满。只要立足自己,理解别人,圆融对待,中道而行,文化必将因东西交流而辉煌灿烂,佛教必将因各宗并弘而大放异彩,多元文明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成为化解人类冲突的平台

柬埔寨宗教大臣代表、国务秘书陶荷•萨隆女士提出,面对当今国际社会政治、边界、种族、宗教等冲突和对抗问题与危机,我们希望世界佛教论坛可以成为一个永久的平台,全世界的佛教徒都可以通过论坛,来寻求个人内心、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和谐,最终寻求解决世界性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和平是最大的慈悲

朝鲜佛教徒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康帅麟说,和平,是最大的慈悲,我确信朝韩同心协力,达成的历史性的宣言与佛陀止恶、扬善、慈悲、和平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朝鲜佛教徒将全心全意支持,并将始终如一地朝鲜半岛与世界的和平。

  

传播和合精神  成就和谐世界

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凌云院住持则竹秀南说,人在交谈、欢笑的氛围中可以认识自己的本心,从而生起轻按、自在、欢喜的精神境界。其实,这就是和,这就是中道。当我们能够发现别人身上独具的优秀品质,能向他人传播善法,将“和”的精神在社会中传播,也就成就和谐的世界了。

  

凝聚向善力量  加强交流合作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瑞法师指出,当今世界是多样性的,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并不太平。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想要独善其身,固守自封,是根本行不通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本身兼具包容性和吸纳性,而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这一特质。佛教完全可以和世界不同宗教、学派、进步人士和社会团体进行交流对话,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魅力,凝聚全人类向善向上的智慧力量,加强交流和合作。

  

交流互鉴是方法  中道圆融是理念

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香港观宗寺住持宏明法师提到,交流互鍳是实践,是方法也是过程;中道圆融是理念,是精神也是归趣。世界佛教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多做冷静地分析和思考,集思广益,寻求解决之道,谋求进展之计。本着注重智慧,讲究慈悲,推崇和谐,倡导和平的永久理念,全球佛教同仁,务实开拓,继往开来,承担起全球化时代佛教的人类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佛教的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佛教智慧可为世界和平提供方法

澳门佛教总会副会长戒晟法师说,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之光恒耀人间,为我们探索人类的进步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同宗教、不同文化所呈现出不同差异。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都是人类精神的瑰寳。只有“交流互鉴”才能相互融合,只有“中道圆融”才是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纽带。

  

将佛法融入民众的生活

德国佛教联盟成员克劳斯•海伯斯提到,德国佛教联盟制定了一套成熟的佛教教育体系,完成培训的老师,会在学校给师生教授佛教的相关内容,今年第一批老师已经完成培训,他们已经可以到德国首都柏林多所学校去教授佛教,我相信只要能够努力奉行慈悲和智慧的教法,将之融入德国民众的生活,德国的佛教未来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联合国卫塞节国际理事会副主席、法国林森佛学院主席法宝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南京大学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净因法师先后担任汉英双语主持。